近年来,信用卡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从代办大额信用卡到违规售卖POS机,再到虚假交易非法套现、套利,形成了危害巨大的灰色产业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曾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信用卡套现、套利违法行为。
在公安部门、监管部门、各家银行等多方合力下,各地警方连续破获多起信用卡非法套现、套利案件,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了金融秩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信用卡行业已步入蓬勃发展期,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案件也日益增多,其中以信用卡套现最为普遍。长期以来,监管机构及银行在关注和防范信用卡套现风险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与套现伴生的虚假交易风险。
虚假交易三连问
什么是虚假交易?
虚假交易,顾名思义,指不存在、不真实的买卖行为。在互联网中,一般指在淘宝、拍拍等网络购物平台中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得商品销量、店铺评分、信用积分等不当利益,妨害买家权益行为。又称“信用炒作”、“刷钻”、“刷信誉”、“刷信用”。
虚假交易有哪些危害?
虚假交易严重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助长和滋生腐败,导致社会不公平;虚假交易造成资金流动的无规律性,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虚假交易损害合法经济体的正当权益,破坏市场微观竞争环境,损害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和公平竞争;虚假交易破坏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基础;虚假交易与恐怖组织相结合,还会危害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形成巨大威胁。
虚假交易活动主要有哪些途径或方式?
商品
1、发布纯信息,即无独立载体信息。包含但不仅限于如下情况:减肥秘方、赚钱方法、会员招募、商品知识介绍、免费信息以及购物体验介绍等等。
2、发布免费获取、低价商品,包含但不仅限于如下情况:无偿从发行方获得的优惠券或资格权、免费商品、软件下载、电子刊物(凡是通过网络传输的一切电子商品)、电子邮件地址邀请等;1元以下虚拟类商品(不包括:Q币/收费Q秀/点卡按元充/游戏货币;Q币/收费Q秀/点卡按元充/新手卡不能低于0.1元);1元及1元以下服务类商品等等。
3、在搭配套餐等打包销售形式的宝贝描述中有明确表示仅部分商品会发货的文字内容。
手段一:
1、将一件商品拆分为多个不同形式或页面发布。包含但不仅限于如下情况:商品和商品的运费分开发布;一个宝贝拆分不同价格打包售。
2、将赠品打包出售或利用赠品提升信誉等。
3、使用虚假的发货单号或一个单号重复多次使用。
4、以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变更商品页面信息、大幅度修改商品价格或商品成交价格等。
5、以换宝贝形式累积销量或人气。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情况:修改原有的宝贝的标题、价格、图片、详情、材质等使其变成另外一种宝贝继续出售
6、卖家限制买家购买虚拟物品的数量。包含但不仅限于如下情况:限制某件商品一个ID只能购买一件;特殊市场另有规定的从其特殊规定
7、在移动/联通/电信充值中心,网络游戏点卡,腾讯QQ专区三个类目中发布虚拟类商品时使用限时折扣工具。
手段二:
1、朋友、同学、家人等相互进行线上购买;
2、同个公司内部多个人反复多次购买同件商品;
3、卖家自己注册多个马甲小号,购买自己发布的商品;
4、卖家利用第三方炒作团伙,或通过和别人协议交换购买。
安全小常识
Q:客户在银行办理哪些业务需出示客户身份证件?
A:与客户建立新业务关系时,或金融业务达到规定数额时,金融机构要对客户身份证件进行识别,保证客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根据规定留存客户身份信息,因此,个人办理金融业务时,应出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并填写基本身份信息。
如到未开户银行办理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业务且单笔金额超过1万元人民币或外币等值1000美元,应配合出示并复印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个人办理5万元人民币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的现金存取业务,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
Q:在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金融机构还会持续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吗?
A:是的,金融机构还要持续地关注客户及其日常经营活动以及金融交易情况,并及时提示客户更新资料信息。
维护金融秩序 抵制虚假交易 共筑坚固防线 !